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刚刚,本周豆瓣第一新片也犯众怒了

时间:2023-05-17 16:29:28 来源:Sir电影

这是近期豆瓣评论区最炸的电影。

不是热度火爆。


(相关资料图)

而是争议爆炸。

开分一度飙到 8.6,但很快就已经降到了 7.1。

甚至有不少人为了打一星注册了豆瓣。

看过了不少热门片会因为观众增加被稀释口碑,但很少看到高分电影有这种程度的下滑。

就冲这个吵成一团的评论区,Sir 也必须得看看热闹。

盟约

The Covenant

导演是老熟人盖 · 里奇,有杰克 · 吉伦哈尔这种名角,还是改编自真实事件的,典型好莱坞战争题材。

这片应该挺能打的啊。

而且按盖导近年来,经常神一部鬼一部的水平,之前的《金爆行动》已经扑街,哪怕从玄学的角度看,《盟约》也不太会是一部烂片。

但 Sir 在看完之后,发现《盟约》的问题,根本不在于技术。

而在于主题。

于当下国内的观众来说,这个片子做到了,除了只看电影的人,几乎所有路人都会被它冒犯到。

而这些超出了电影之外的东西。

这些已经无法遮掩、弥合的东西。

可能更值得我们单独聊聊。

01

评价军事动作片,就两个点,情节够不够刺激,战斗场面够不够火爆。

如果还有一个要求的话,就是服化道上有没有穿帮。

这些电影的层面,《盟约》做得还不错。

开场就是一次爆炸袭击。

阿富汗的一个山口,伴随着一首《A Horse with No Name》的戛然而止,一只由约翰 · 金利(杰克 · 吉伦哈尔 饰)率领的驻阿美军小分队,遭到了塔利班汽车炸弹的袭击。

一名美军和一名当地翻译当场阵亡。

这一幕,是长达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的日常,虽然美国称它为 " 治安战 ",但按国内网友更熟悉的说法,叫做美军陷入了阿富汗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

很少有正面战场冲突,大多数都是偷袭、暗杀,让人防不胜防。

所以电影呈现战争场景,大部分也是这种惊悚性质的——

谁都可能是敌人,危险可能在下一秒。

而死亡更发生在一瞬间。

比如约翰 · 金利带着美军深入到阿富汗的乡村、市集中,搜索危险分子,谁也不知道身边有没有人肉炸弹。

比如当团队里的两位阿富汗本地人起了冲突,美军也没法辨别,谁才是真正的叛徒。

更别说,在与塔利班交战时的场面。

别看美军都全副武装,还有空中支援,看起来无比强大。

但真打起来,一颗子弹到脸上,就足以领盒饭。

至于好莱坞电影里常见的美式装备:

从悍马车,到直升机,再到空中炮艇 AC130,战斗场面的火爆程度是绰绰有余的。

尤其是最后一场戏。

让人梦回当年《使命召唤》游戏里,玩家操作 AC130 掩护战友的场景。

而除了战斗的火爆,在故事情节上,盖导也充分发挥了他的长处。

豆瓣评论里有着精准点评:

把男人戏拍得火花四射。

可不是你们想的那个,这回的盖导,是真的把两位男主的戏拍得老好看了。

一句话总结就是,互相救赎。

美军为了打击塔利班,在当地找到了翻译阿迈德(达尔 · 萨利姆 饰),后者希望通过帮助美军,获得签证,带着一家老小去美国生活。

这也是片名《盟约》的字面含义。

但谁曾想,一次军事行动,约翰小队几乎全员阵亡,连约翰也重伤昏迷,只剩下阿迈德一个人,陷入了成百上千的塔利班武装人员的包围中。

结果呢?

阿迈德靠着自己的机智勇敢,带着昏迷的约翰,长途跋涉上百里,突破了敌人的封锁,把约翰送回了美军基地。

尤其是电影里,几次塔利班搭车、搜查的戏份,毛毯下藏着的约翰,和身边路过的敌人,擦肩而过的惊险,导演拍得惊险十足。按道理说,这么大的功劳,应该能帮助阿迈德去美国了吧。

没有。

在约翰醒来后得知阿迈德因为帮助自己被塔利班高价悬赏,不仅没有获得签证,还不得不躲进深山销声匿迹后,约翰实在过意不去。

于是离开养病的加州老家,离开担心他的妻子孩子,顶着塔利班的高价悬赏,也要重返阿富汗寻找救命恩人阿迈德。

这也是《盟约》的第二层含义:

誓言、守约,一种对救命之恩应当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信念。

也正是这种信念。

在电影的结尾,约翰跨过千山万水,见到阿迈德,两人在桥头面对塔利班围攻并肩战斗的场面,才足以打动人。

可以说,《盟约》开始的那个高分,真的不是观众瞎打。

在电影层面,它有着让不少观众,尤其是这类题材的受众,喜欢并且给出高口碑的本钱。

但。

这些仅限于电影层面。

02

在 2023 年,评价一部电影,只想局限于电影本身,是一件很奢侈也很任性的事情。

而《盟约》之于中文互联网,就是那种问题敏感到你如果选择忽视,就是屁股不正,乃至罪大恶极地步的作品。

在中文互联网,它几乎冒犯了所有人。

先说比较正经的角度:

阿富汗战争,美军是入侵者,侵略他国,塔利班是阿富汗的抵抗力量。

电影主角约翰 · 金利就是妥妥的侵略军。

阿迈德就更不用说了,好听点叫翻译,不好听点,就是 " 阿奸 "。

所以《盟约》的第一个版本就是:

侵略者在阿奸的带领下,打击本土的反抗者,结果受伤的侵略者在阿奸翻译的帮助下摆脱了追捕,逃出生天。

事后,阿奸翻译因为害怕躲了起来,回国的侵略者感恩翻译的救命之恩,决定重返战场救回翻译,最后在侵略者的武力加持下,反抗侵略的战士们死伤惨重,侵略者救走了翻译,一起过上了好日子。

这个版本,相信所有中国人都会有同样的联想。

看得拳头都会硬起来的那种联想。

Sir 完全理解。

对很多人来说,盖 · 里奇只是拍了个美式主旋律。

一个 " 政治任务片 "。

而这 " 主旋律 " 的第一步其实就失真了。

美国军人英勇无畏,重情重义?

现实是:

就在前两年,美军宣布撤离阿富汗的时候,这些为了 " 美好生活 " 给美军提供服务的阿富汗翻译们,在全世界目光前,被美国人留在了阿富汗,不少人还扒飞机失败,直接坠亡。

就像我们对手撕鬼子的剧同样唾骂一样。

我们对这种主题的电影,第一反应,就是 " 洗白 "。

但问题是。

盖 · 里奇真的只是拍了个美式主旋律吗?

《盟约》真的只是一部美国版《战狼》吗?

对不起,真实情况是,《盟约》里除了塔利班之外的最大反派,是美国官僚系统。

这一点,盖 · 里奇完全没有手下留情。

约翰重伤苏醒后,为了给阿迈德争取移民签证,被美国移民局的繁琐、低效、无能,折磨得歇斯底里——

等待、推诿、毫无担当,要求一遍遍走程序,还把约翰的愤怒投诉到军队里。

答应别人的签证,结果 9 个月之后也没下文,这也是他决定亲自返回阿富汗的原因。

美国重视 " 程序正义 "?

不。

这些普通人一遍遍要走的程序,在约翰的老上司那里,是可以轻松解决的事情。

而这种规章制度之外的人情关系,不光是中国有,电影里的美国也是一个不落,不按规矩来,搞实用主义,嘴上一套,背地一套。

所以电影的结尾出现了一行字幕:

撤军后,已经有三百多名翻译被杀,上千人流亡,美国不管不顾。

指责美国政府的背信弃义。

可以说,《盟约》里的美国,因为太真实的恶,反而失去了滤镜。

于是一部 " 主旋律 " 题材。

被盖 · 里奇 " 夹带私货 ",变成了一部讽刺美国的电影。

也正是如此。

你会发现《盟约》,在当下的中文评论区会吵成一团的原因:

爱、恨美国也好,是否为汉奸洗白、为侵略者洗地也好,是否是政治宣传、或别有用心也好,甚至为此扣帽子,互相攻讦……

《盟约》总有一个点,能够精准惹怒一部分人。

尤其是在中文互联网语境里。

每个人都配备着成吨的弹药,开始互相攻击。

而这。

才是这部电影,最值得聊的地方。

03

不知你发现没有:

我们当下的舆论场,即使是最自由的文艺评论,也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了。

不信?

可以回头看看近几年上映、上线的影视剧综。

再优秀的作品,都能找到不同的视角,掀起争吵的声浪,而且现象越来越常见。

可另一边,很多人无感的作品,也总有不少人视若珍宝,那些疯狂的粉丝们,也会让不少路人地铁老人问号。不少观众也经常会处在一种:为什么没人喜欢 ta、为什么 ta 都有人喜欢之间。

或者换句话说。

寄希望达成的共识,可能只是处于特殊阶段的一个偶然,如今的一切只不过趋于常态。

那些客观的真实,审美,共同的价值认同,已经逐渐被主观的偏见,喜好,情绪所取代。

以前我们会说," 我不认同,但尊重 "。

而现在呢?

一部电影、一部剧里,只要有一句台词、一个画面与我们的价值观不同,我们都会口诛笔伐,并质疑没有对其口诛笔伐的人。

就像《盟约》。

老实说,即便是能 get 到《盟约》作为电影质量的优秀,但 Sir 也并不觉得因为它主题、观点的冒犯,就给它打差评的观众,做得有什么不对。

只要是看过片,出于真实感受打分的,就完全 ok。

但问题是。

你去看那些所谓的 " 争论 "。

力挺的骂对方 " 圈地自萌、脑残无知 "。

批判的骂对方 " 强行洗白、共情跪舔 "。

双方似乎并不在乎对方到底说了些什么,到底有没有道理。

他只是用最激烈的语言争取话语上的优势。

以及借此,引导所有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形成一种共识——

偏激的共识。

其实这些,早就有人感受到了不安。

2018 年的《十三邀》里,贾樟柯和许知远对谈,聊到他回故乡的原因,就有一段对当时舆论场的精彩评判。

他说他对于形成共识越来越不感兴趣。

尤其那些偏见、极端的观点,在形成共识的过程里,会有一种强大的暴力性。

于是。

你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举报 "、" 表态 "、" 黑历史 ",似乎每一颗子弹都能掀起一阵风起云涌,都能成功让一大批人血流成河。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

每个人也都认为自己是 " 正义之师 "。

而这,也是所有真诚的偏见里,最容易让人恐惧的东西。

可惜。

这些东西,如今正在加速分裂,蔓延。

它让人无力抵抗。

并且,逐步地,在 " 围剿 " 着我们每一个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