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迷雾出刀鱼”。一年多来,我省“十年禁渔”计划实施成果凸显。世界濒危物种、多年不见踪迹的刀鱼发现在江西多地产卵,资源明显恢复。
与此同时,“微笑天使”长江江豚、多年不见的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鳤也在赣江、鄱阳湖等水域出现……随着禁渔措施的实行,赣江肉食性鱼类增多,鱼类的种群结构进一步完善,栖息繁殖状况也越加良好。
刀鱼资源量急剧下降
被禁止捕捞
刀鱼为鲱形目鳀科鲚属鱼类,学名“刀鲚”,又称长颌鲚,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刀鱼是春季上市最早的时鲜鱼,与鲥鱼、河豚并称为“长江三鲜”,且位列“三鲜”之首,广为人知。
历史上,刀鱼资源极其丰富,尤其是江浙一带生产的长江刀鱼,更是以其鲜美俘获不少名人雅士。陆游诗句“鮆鱼莼菜随宜具,也是花前一醉来”中“鮆鱼”说的就是刀鱼。以往,在刀鱼资源量急剧下降乃至被明文规定禁捕之前,每年的2月至6月被称为“刀鱼季”。
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江湖阻隔、过度捕捞、生态环境退化、长江污染等多重胁迫因素的影响下,长江刀鱼分布范围大幅萎缩,捕捞量急剧下降……刀鱼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刀鱼数量也逐年递减。
2019年2月1日起,刀鱼的专项捕捞许可证停止发放,对刀鱼的生产性捕捞被禁止。在此之前,刀鱼采取的是专项捕捞制度,即根据资源和生产情况限额发放《渔业捕捞许可证(专项<特许>) 》,获得该许可的市场主体才可以进行相关的捕捞活动。
江西发现刀鱼
及5处产卵地
由于过度捕捞,水域生态环境变化等人为因素,刀鱼资源量急剧下降。2017年,刀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成为世界濒危物种。
为有效保护长江生态和水生生物,从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正式进入“十年禁渔期”。2020年1月1日起,我省水生生物保护区和长江干流江西段实行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鄱阳湖也全面禁捕。
“可以看出,自2019年2月长江禁捕刀鱼开始,尤其是2020年1月长江和鄱阳湖开始全面禁捕后,鄱阳湖刀鱼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回升,而是整个种群结构得到明显地改善。这说明鄱阳湖目前的环境状况还能适合刀鱼的正常生息繁衍,也说明了从长江出海口到鄱阳湖的整个大通道目前还能满足刀鱼的正常洄游。”高小平称,近些年来禁捕措施有了成效,刀鱼资源量呈明显持续恢复态势。
鄱阳湖是刀鱼的重要产卵场之一。2018年开始,高小平在其科研团队协助下,就在鄱阳湖主湖区及各重要支流进行科考调查。最终该团队共识别5处水域为鄱阳湖刀鲚产卵场,分别为姑塘水域、火焰山水域、黄金咀水域、曾米洲水域和芦潭水域,总面积约11.67平方千米。
2020年,高小平团队在刀鱼入湖高峰期单网次捕获刀鱼样本最大量为333尾,年平均捕获量增至每网每次64.5尾,是上一年的8倍。
2021年,高小平团队发现刀鲚分布区进一步增大,集中分布水域增加至8处。同时,刀鱼的样本个体也明显增大,样本平均体长由上一年的26.3厘米增加到30.5厘米;平均体重更是由上一年的61.9克增加到80.6克,增长了30.2%。
2022年,数据显示刀鱼平均体长达32.65厘米,平均体重91.67克。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平均体重虽然达不到当时的117.7克,但平均体长已经超过当时的31.45厘米,增加了1.2厘米,说明一系列禁渔措施取到了较大成效。
刀鱼繁育条件苛刻
高小平介绍,刀鱼属于溯河洄游型鱼类。每年二三月份刀鱼就会由海入江,在长江入海口沿长江进入湖泊、支流或就在长江干流进行生殖洄游,最远可溯至距长江口1400千米以上的洞庭湖一带。实际上,不光是刀鱼,包括长江鳤鱼、中华鲟、迟鱼以及其他鲚鱼鱼类都需要完成洄游才能正常繁育。
据介绍,刀鱼需要1-2年才能发育成熟,每年只产一次卵,生长周期长,成长缓慢。自然情况下,刀鱼的繁殖对水温、水流等生态因子都有较高的要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环境恶化、捕捞过度等诸多原因,刀鱼的种群受破坏情况严重,很多幼鱼和待产的母鱼,还没有来得及发育和产卵,就被捕捞上岸,直接破坏了刀鱼的正常繁育。此外,人工繁育刀鱼技术难度大,很难形成规模化产业。这进一步凸显了刀鱼保护的刻不容缓。
“珍惜鱼种刀鱼资源量的增加及其产卵地的发现其实反映了长江、赣江、鄱阳湖等水域水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鱼类洄游通道的畅通,是长江等水域生态大保护的一个典型案例。”高小平说。
刀鱼栖息地
生态修复见成效
“对刀鱼等洄游性鱼类资源的保护,禁捕退捕只是其中手段之一,更重要的是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降低制约因子。”高小平说。
据介绍,为保护刀鱼的栖息地,九江市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相应的保护行动。包括栖息地内不得从事涉水工程建设,对其洄游通道有影响的活动在其洄游高峰期停止;加强渔政监管;开展刀鱼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调查监测、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等工作。
同时,相关的涉水工程还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生态补偿。例如,在鄱阳湖采砂项目中,不得在刀鲚产卵场和洄游通道上设置采区;对刀鲚产卵场和洄游通道有影响的采区,不得在刀鲚产卵期和洄游高峰期采砂;设立生态补偿专项经费,加强采砂规划与刀鲚栖息地的生态修复等。
“十年禁渔的措施,有助于缓解长江等水域水生生物资源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的危机。”高小平说。长江十年禁渔的首倡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也表示,希望十年后还能看到长江的400余种鱼,中华鲟、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新闻链接:珍稀鱼类重回江湖
“水中熊猫”江豚畅游
赣江南昌段
“看,江豚!”近年来,长江江豚在赣江南昌段扬子洲水域频繁现身,令观看群众激动不已。2021年7月,约30头江豚长时间聚集并“打卡”赣江南昌段,成为赣江鱼类资源有效恢复的又一力证。
2013年,长江江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度濒危”物种,濒危等级仅次于“野外灭绝”。8年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长江江豚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它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级”的过程中,“长江女神”白暨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它由此成为长江中唯一的哺乳动物。
针对江豚聚集出现的行为,九江市农业农村局渔政科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实施禁捕退捕后,环境变好了,江豚受到的惊扰少了,所以逐水嬉戏的场景就多了。”
极度濒危物种“鳤”
重现鄱阳湖
2021年,一尾身长23厘米、重47.4克的濒危物种鳤在鄱阳湖都昌松门山水域现身。数据显示,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鳤和其他洄游鱼类的捕捞量能够达到每年26多万吨,但在80年代,这样的捕捞量很快降至20万吨左右。
业内人士介绍,鳤属于河湖洄游鱼类,在鄱阳湖分布较多。但因工程、水质、过度捕捞等原因,种群大幅度下降,鄱阳湖已有将近10年没出现鳤。因鳤资源量严重衰退,种群近乎濒危,难以获得样本,在2016年修订的《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鳤的保护等级已上升为极度濒危。
据介绍,鳤曾广泛分布于长江及其以南的江河湖泊中。它身体圆滚细长,头部比较尖,最大个体可达10千克以上。因肉质鲜美,曾经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捕捞是出于研究目的
已获得《渔业捕捞许可证(专项<特许>) 》
特此说明
Copyright @ 2015-2022 世界金属报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 豫ICP备2021032478号-36 联系邮箱:897 18 09@qq.com